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
微信公众号

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遥感监测及时空变化研究
张昕玥;徐志豪;范文杰;陈凯恒;杨志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
杨潇;唐泓淏;陈志敏;白蕾;王志鹏;夏颖颖;安太天;代欣召;基于PVOR模型的海岛型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影响机制
池济昌;庄曦;唐菲;王琳;基于多营养级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北部湾生态健康评估
陈文坚;李育森;彭金霞;韦嫔媛;周磊;王大鹏;基于景观格局的洛阳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评价
林伟;李诗华;韦旭;苏颖;曾吉雨;水文连通性视角下面向水质改善的感潮河网生态流量研究
张济显;艾丽莎;杨盈;张宇健;徐志豪;浮游生物群落对高原湖泊生态围隔修复的响应研究
刘杰;卿纯;黄先飞;张兰;郑新恋;骆钱芬;夏品华;揭示高原浅水湖泊生态围隔修复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响应及驱动机制、为高原浅水湖泊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在贵州草海进行生态围隔修复中试实验,于2024年3—9月(3—6月为修复前、7—9月为修复后)在修复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对比分析修复前后沉水植物、水质及浮游生物群落组成与共现网络的异同,探讨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修复后沉水植物盖度从22%增至69%、生物量从205.6 g/m2增至1 042.4 g/m2,水体TN、TP、氨氮浓度分别下降58%、22%、26%,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Chl-a含量分别从17.26×106个/L、11.98 μg/L降至 8.49×106个/L、5.83 μg/L,浮游动物总丰度从284.89 个/L增至544.72个/L,共现网络中浮游植物边数从1 696减至946、节点数从181减至149且稳定性降低,浮游动物共现网络无明显变化,VPA分析表明营养盐上行效应(单独效应 53.16%)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强于浮游动物摄食下行效应(单独效应24.45%)。研究揭示了生态围隔修复的短期生态效应及作用机制,后续需关注大规模推广应效果与机理。
鱼类放养和沉水植物恢复对浅水湖泊水质的影响
陈恒进;韦新东;袁宇翔;董向前;俞倩倩;路永正;王胜艳;研究兴凯湖鱼类放养和沉水植物恢复对水质的影响,为揭示生物操纵和生态修复对水质的调控机制以及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2023年5月7日至冰封期,在兴凯湖设置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菹草+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组合及对照组共6组开展原位围隔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变化情况,系统评估不同处理对湖泊水体营养状况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鲤处理组的TN、TP、Chl-a浓度及TL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鲫和黄颡鱼对水质的负面影响较小。狐尾藻+菹草处理组的TN浓度显著低于鲤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此外,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的恢复通过减少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对TLI产生负反馈效应,而鱼类放养则呈现正反馈效应。研究表明沉水植物的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湖泊营养盐浓度并改善水质,而不恰当的鱼类放养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王丽;李瑞娇;杨瑾;杨威;张先炳;陈启亮;段聪;胡江;探明禁捕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内鱼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探索适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新方法。于2021年8月在保护区宜宾-江津河段设置24个采样点,使用eDNA技术对该河段进行了鱼类群落组成及鱼类多样性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eDNA技术检测到64种鱼类,隶属于6目18科52属,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其他10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与传统捕捞方法相比珍稀特有鱼类检出率更高。在空间分布上,α多样性表现趋势相同,均表现为核心区河段多样性最高,实验区多样性最低;β多样性表明,长江上游保护区内鱼类组成存在差异,在核心区河段检测出较高的鱼类丰度。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胭脂鱼、和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只在核心区监测到,说明其适宜生境分布狭窄。研究证明了eDNA技术作为一种不断探索的新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监测保护区内鱼类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特别是针对传统调查方法难以捕获的珍稀特有鱼类仍具有较高的检测率。未来可以将eDNA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监测,提高检测效率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噬菌体在水产养殖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陈星逸;袁程昱;林秋沙;和莉;贺纪正;于丹婷;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水产养殖病害,尤其是细菌性疾病频发。目前,水产养殖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赖抗生素,而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和缓慢的抗生素研发,使得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噬菌体由于其特定的宿主范围、有限的生态影响和较高的环境丰度等优点,成为控制致病水产养殖细菌的一种有前途的抗生素替代物。本文具体介绍了噬菌体疗法在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原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相应噬菌体的特征、治疗效果和最佳应用条件,分析了噬菌体疗法与其他抗菌疗法相比所具备的优点,也列举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前景进行展望,希望能为后续噬菌体对水产养殖病害的治疗提供参考。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曹剑寒;邓智勇;蒋万胜;李鸿;王丞;解宜兴;周韶辉;向红梅;魏营;研究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为保护区鱼类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区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提供实践参考。基于保护区内澧水、溇水、沅水三大水系的53个采样点,整合环境DNA技术与传统实地调查方法,系统评估其鱼类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环境DNA共检测鱼类75种,三大水系鱼类组成差异显著,澧水多样性最高,物种分布最均匀,其次为溇水和沅水。4种常规水质参数(pH、溶解氧、电导率、水温)与鱼类分布相关性均不显著,不是影响当前鱼类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实地调查鉴定鱼类63种,其常见种组成与环境DNA结果较一致。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鱼类55种,仅环境DNA检测到的有20种,仅实地调查到的有8种。结合环境DNA与实地调查结果并参考历史资料,最终确定保护区鱼类共93种,隶属于9目19科62属,其中,属于本研究首次采集或确认的新纪录种共10种(含2个鱼类新种另文发表)。另有仅环境DNA检测到的9种存疑物种有待进一步验证。相较于实地采集法,环境DNA技术对鱼类物种的检测灵敏度更高,但实践中需结合自建数据库和人工校正以减少误判,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可更全面而有效地评估鱼类多样性。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陈兴茹;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王文君;黄道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梁雪;贺锋;徐栋;吴振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包括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维持湿地环境、传输氧气和分泌化感物质,还能美化景观,并具有经济价值。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对湿地植物的后续研究应注重这几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和管理中应注意慎选外来种,防范外来湿地植物的入侵;对湿地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后续利用和资源化。
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
郑金秀;韩德举;胡望斌;王翔;张晓敏;当前鱼类生境遭受破坏,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已成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所致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纵观世界各国,早期的鱼道建设往往因为缺乏对鱼类的了解而最终成为摆设。我国的鱼道建设起步晚,其再度兴起需要更可靠的生物学信息。鱼类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关系着鱼道设计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设计的成败。针对鱼道设计,综述了国内外几十年来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成果。鱼类的游泳速度可分为3类,即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其中与鱼道设计密切相关的是后2者。影响鱼类游泳速度的因素既有生物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摆尾频率、体长、疲劳时间、温度及耗氧量等。还简述了鱼类游泳行为学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我国针对过鱼设施建设的鱼类行为学研究极少,总结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成果可为我国的过鱼设施建设提供生物学基础,进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陈兴茹;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王文君;黄道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梁雪;贺锋;徐栋;吴振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包括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维持湿地环境、传输氧气和分泌化感物质,还能美化景观,并具有经济价值。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对湿地植物的后续研究应注重这几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和管理中应注意慎选外来种,防范外来湿地植物的入侵;对湿地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后续利用和资源化。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刘欢;杨少荣;王小明;随着人类对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生态修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从河流生态系统特性和所受胁迫出发,介绍了河流健康概念和评价方法,回顾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发展历程,归纳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并以河流健康因素为基础,总结了水量、连通性、水质、水生生物4个方面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实践案例,最后根据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3个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的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研究
翟夏杰;崔丽娟;李伟;赵欣胜;张曼胤;康晓明;为探讨我国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固碳价值的分异特点及其在总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占比规律,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的影响因素,以我国典型内陆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Landsat TM 5遥感影像分析和前期研究,系统梳理了其固碳价值和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年固碳价值为1 400~43 360元/hm2,最高值在太湖湿地,其次是若尔盖湿地(19 990元/hm2),最低值在白洋淀湿地;固碳价值在总服务价值的占比最高的是四川若尔盖湿地(10.08%),占比不足1%的有贵州草海湿地、湖南洞庭湖湿地、河北白洋淀湿地、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青海青海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年固碳价值为3 711.50~6 448.00元/hm2,平均4 880.57元/hm2,固碳价值在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占比(最低为10.72%,平均值为13.19%)明显高于内陆湿地。研究结果可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