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110
微信公众号
两种挺水植物对水中砷的吸收转运及形态转化差异
李丽珍;李淑慧;张婷;TBP与LEV混合物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沈洪艳;刘爱真;杨雷;孙新宇;白玉玮;宁静;孙昊宇;基于SOM分析的重金属和有机农药对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效应
刘信勇;朱利明;陈珊;郭芳;邹曦;刘洋洋;常志兵;张晓敏;肖新宗;壬基酚和17β-雌二醇对尾草履虫种群生长的影响
刘家乐;齐红莉;李安琪;张欣悦;微塑料和苯并[b]荧蒽暴露对泥蚶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李伟峰;吴俊超;朱俊;施巍;纳米二氧化钛影响泥蚶受精的作用机理
俞行洲;旃梓严;漆金宵;刘广绪;赵信国;韩毓;水产养殖中地西泮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郑皓洁;王旭峰;张安凯;张汉霞;彭家杰;黄珂;基于产卵栖息地模拟的四大家鱼产卵量预测模型构建
李杨;林东升;张杨;唐金勇;金瑶;杨志;任玉峰;张鹏;常剑波;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四大家鱼产卵量预测模型,为预测四大家鱼产卵量及评价生态调度效果提供依据。以长江中游宜昌到枝江段为研究区域,基于2012年四大家鱼生态调度期间的监测数据,利用River2D和CASiMiR-Fish构建水力学模型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模型,再基于3种栖息地评价方法(几何平均法、算术平均法和乘积法)计算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结合监测的涨水量和产卵量数据,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四大家鱼产卵量预测模型,通过精度评价选取最佳的栖息地评价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组合用于产卵量的预测。结果显示,水力学模型计算的水深和流速能较好地拟合实测数据,当河道流量在10 000~15 000 m3/s时产卵栖息地面积最大,利用几何平均方法开展栖息地适宜度评价,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可以得到最佳效果,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6%。
抑藻剂对富营养化水体有害藻类去除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王渝超;陈皑;冀雨佳;李文晖;有害藻华防控是当前我国水生态环境的重点任务之一,投加抑藻剂是快速应对有害藻华的应急方法。本文总结了粘土矿物抑藻剂、化学药物抑藻剂、微生物抑藻剂、化感物质抑藻剂和复合抑藻剂的抑藻机理、抑藻效能以及优缺点。其中粘土矿物抑藻剂的抑制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沉淀2个方面;化学药物抑藻剂的抑制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细胞结构、干扰代谢、诱导细胞凋亡等;微生物抑藻剂的抑制机理是种间抑制、酶解作用等;化感物质抑藻剂的抑藻机理主要是诱导超氧自由基积累、破坏细胞结构、抑制光合作用、干扰代谢或基因表达等。复合抑藻剂是上述两种或多种抑藻剂的组合复配,基于不同抑藻剂的特点联合使用,克服了单一抑藻剂的局限性,提高了抑藻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抑藻剂研发与应用方面的不足,展望了抑藻剂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开发高效环保的粘土改性剂和复合抑藻剂、实地开展不同抑藻剂的抑藻效能研究等,以期为抑藻剂的研发应用和有害藻类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依据。
河流鱼卵漂流模拟器(FluEgg)在四大家鱼鱼卵漂流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李云格;曾玉红;郭文韬;黎明政;探究四大家鱼鱼卵在河流中的输运规律和分布特性,为卵苗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水库生态调度提供参考。采用MIKE 21模型模拟长江中游典型河段的水动力特性,应用河流鱼卵漂流模拟器(FluEgg)构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卵三维数值预报模型,模拟鱼卵群迁移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鱼卵刚被孵出的4 h内需要更大的水流条件来保持其悬浮从而避免败育;天然河道中的水流紊动有助于鱼卵在水柱中悬浮;随着鱼卵所受到的浮力与鱼卵自身重力逐渐平衡,鱼卵群质心通常稳定在河流的下半层区域。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
杨潇;唐泓淏;陈志敏;白蕾;王志鹏;夏颖颖;安太天;代欣召;我国近海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可开发空间明显压缩,海洋空间开发保护向复合型、高质量转变,海洋空间管理迈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阶段。兼容用海是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实施兼容用海机制,能够推动海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实现海洋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缓解近岸海域开发保护压力,对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兼容用海的实践探索及突出问题,以功能、空间、时间为基本维度尝试构建兼容用海的框架机制及应用场景,提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具体路径。结果表明,兼容用海机制可利用海洋空间规划、规划技术审查、用海审批和用海监管等全链条管理,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管理。具体路径包括国家地方相结合、推动先行试点,基于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控制区、预留区管理规则等。
海湾氮磷污染削减措施成本效率对比分析——以三沙湾为例
刘继方;黄喆晗;李少斌;陈江如;李玮晔;刘丽华;陈能汪;对比分析典型半封闭海湾——福建省三沙湾陆海统筹营养盐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本效率特征,为三沙湾精准治污提供科学决策工具,为其他海湾的营养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整合实地调研、统计年鉴及研究文献等多源数据,构建了基于三沙湾陆海一体化治理的5种削减措施(减少化肥用量、减少畜禽养殖、调整海水养殖规模、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强化污水处理)的成本函数模型,定量分析各种削减措施的高效区间及对应总氮(TN)和总磷(TP)的削减规模。结果表明:(1)不同削减措施平均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减少化肥用量和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在TN与TP削减方面最具成本优势(TN平均成本<5万元/t,TN削减潜力>1 000 t/a;TP平均成本<16万元/t,TP削减潜力>200 t/a);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成本呈幂函数递减,规模效应使其单位处理成本最高下降80%;减少化肥施用单位成本存在非线性特征,单位成本呈现先递减后递增趋势。(2)根据具体TN、TP削减目标进行分阶段施策至关重要。当TN削减目标低于5 000 t/a时应优先考虑增加贝藻类养殖规模、池塘生态改造及稻谷种植化肥减量等3种措施;当目标增至20 000 t/a时,需协同实施“三池两坝”处理系统、减少蛋鸡养殖规模以及蔬菜种植化肥用量等措施。当TP削减目标在1 000 t/a以下时,应采用贝类养殖扩增与农作物化肥减量协同控制,削减目标增至2 000 t/a时应重点布局连片池塘处理系统与“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陈兴茹;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王文君;黄道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梁雪;贺锋;徐栋;吴振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包括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维持湿地环境、传输氧气和分泌化感物质,还能美化景观,并具有经济价值。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对湿地植物的后续研究应注重这几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和管理中应注意慎选外来种,防范外来湿地植物的入侵;对湿地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后续利用和资源化。
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
郑金秀;韩德举;胡望斌;王翔;张晓敏;当前鱼类生境遭受破坏,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已成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所致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纵观世界各国,早期的鱼道建设往往因为缺乏对鱼类的了解而最终成为摆设。我国的鱼道建设起步晚,其再度兴起需要更可靠的生物学信息。鱼类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关系着鱼道设计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设计的成败。针对鱼道设计,综述了国内外几十年来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成果。鱼类的游泳速度可分为3类,即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其中与鱼道设计密切相关的是后2者。影响鱼类游泳速度的因素既有生物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摆尾频率、体长、疲劳时间、温度及耗氧量等。还简述了鱼类游泳行为学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我国针对过鱼设施建设的鱼类行为学研究极少,总结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成果可为我国的过鱼设施建设提供生物学基础,进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陈兴茹;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王文君;黄道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梁雪;贺锋;徐栋;吴振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包括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维持湿地环境、传输氧气和分泌化感物质,还能美化景观,并具有经济价值。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对湿地植物的后续研究应注重这几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和管理中应注意慎选外来种,防范外来湿地植物的入侵;对湿地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后续利用和资源化。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刘欢;杨少荣;王小明;随着人类对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生态修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从河流生态系统特性和所受胁迫出发,介绍了河流健康概念和评价方法,回顾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发展历程,归纳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并以河流健康因素为基础,总结了水量、连通性、水质、水生生物4个方面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实践案例,最后根据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3个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的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