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52
微信公众号
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遥感监测及时空变化研究
张昕玥;徐志豪;范文杰;陈凯恒;杨志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兼容用海机制研究
杨潇;唐泓淏;陈志敏;白蕾;王志鹏;夏颖颖;安太天;代欣召;基于PVOR模型的海岛型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影响机制
池济昌;庄曦;唐菲;王琳;基于多营养级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北部湾生态健康评估
陈文坚;李育森;彭金霞;韦嫔媛;周磊;王大鹏;基于景观格局的洛阳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风险评价
林伟;李诗华;韦旭;苏颖;曾吉雨;水文连通性视角下面向水质改善的感潮河网生态流量研究
张济显;艾丽莎;杨盈;张宇健;徐志豪;基于水足迹的甘肃省2010—2023年水资源评价及影响因素
邓梦妍;周冬梅;黄鑫;江晶;朱小燕;马静;张军;核算甘肃省水足迹,解析时空演变规律,系统评估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为甘肃省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2010—2023年甘肃省水足迹为对象,构建“时空分布-驱动机制-承载能力”逻辑框架,结合水足迹自下而上计算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及水资源评价指标,系统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驱动机制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1)2010—2023年甘肃省水足迹总量为299×108~528×108 m3。从水足迹构成来看,农业水足迹最高,占比为91.91%,出口产品水足迹最低,占比为0.46%;(2)甘肃省水足迹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庆阳、平凉和武威,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兰州,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和金昌;(3)在探究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中,化肥折纯施用量对水足迹变化影响最强,进口商品总值影响最弱,双因子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城市化率与温度这2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水足迹变化的影响最强。
壳聚糖改性天然矿物材料絮凝蓝藻协同控磷研究
王晨;徐栋;王川;综述了壳聚糖改性天然矿物材料在絮凝蓝藻协同控磷方面的研究,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同步抑制藻类异常增殖与控制内源磷释放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思路。该材料既能絮凝蓝藻使其沉降至沉积物表面以抑制复苏,又能在沉降过程中吸附磷并形成阻隔层阻断内源磷释放,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性。阐述了其絮藻控磷的协同性能与安全性,解析了材料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电中和、网捕架桥、吸附、物理阻隔等),探讨了包括投加时间(冬春季中下层、夏季表层)、位置及方法在内的应用策略,并综述了其在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及促进植物生长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构建评估体系、强化絮藻控磷协同功能和推进应用发展等研究建议。
巢湖环保疏浚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胡家良;刘刚;丁立飞;张雷;刘成;尹洪斌;调查疏浚前、中、后三个阶段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为科学评估该技术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研究以巢湖南淝河口环保疏浚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疏浚区与周围对照区布设研究点位,在清淤前、中、后分别开展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监测,评估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探讨环保疏浚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刚结束时部分点位底栖动物密度与生物量会发生暂时明显下降,但疏浚结束一年后底栖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区升高51.7%与31.1%,疏浚区底栖动物物种数比对照区多出两种,疏浚区与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Jaccard与S?rensen指数均处于极相似水平,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sp.)等作为主要优势种没有发生改变,疏浚后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未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充分认识环保疏浚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玛旁雍错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毕心怡;李谊;张敬一凡;郭小芳;张继峰;德吉;探究高原水体不同区域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高原水体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提供理论基础,为高原淡水湖泊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以西藏阿里玛旁雍错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16S rRNA Illumina对水体细菌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共得到2 466 720条细菌原始序列,划分出7 283个操作类单元(OTU),注释获得51个门、121个纲、269个目、389个科和674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6.96%)、拟杆菌门(Bacteroidota,28.3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8.90%)、疣微杆菌门(Verrucomicrobiota,8.01%)为优势门类群;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18.90%)、hgcI_clade(14.56%)为优势属类群。相关性分析得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酸碱度(pH)、总氮(TN)、总磷(TP)是玛旁雍错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显著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玛旁雍错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高,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生态系统健康。
渭河流域景观格局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
毛荣鑫;任雨婷;陈建坤;高雅娟;周冬梅;张军;黄鑫;揭示渭河流域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渭河流域高程、土地利用、土壤及气象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计算流域水源涵养能力,采用Fragstats4.2软件分析渭河流域的景观格局特征,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双变量局部Moran’s I函数探讨水源涵养能力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渭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低值区域分布呈现向北移动趋势;(2)渭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多样性增加;在各景观类型中,耕地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下降,草地与建设用地占比则呈现增加趋势;(3)水源涵养能力与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指数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的增加会导致水源涵养的增加,斑块的连片和扩展程度越高,水源涵养越弱;(4)林地、草地斑块越连续、面积和最大斑块越大,水源涵养能力越高;而耕地与建设用地斑块越连续、面积和最大斑块越大,水源涵养能力越低。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陈兴茹;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王文君;黄道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梁雪;贺锋;徐栋;吴振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包括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维持湿地环境、传输氧气和分泌化感物质,还能美化景观,并具有经济价值。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对湿地植物的后续研究应注重这几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和管理中应注意慎选外来种,防范外来湿地植物的入侵;对湿地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后续利用和资源化。
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
郑金秀;韩德举;胡望斌;王翔;张晓敏;当前鱼类生境遭受破坏,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已成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所致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纵观世界各国,早期的鱼道建设往往因为缺乏对鱼类的了解而最终成为摆设。我国的鱼道建设起步晚,其再度兴起需要更可靠的生物学信息。鱼类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关系着鱼道设计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设计的成败。针对鱼道设计,综述了国内外几十年来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成果。鱼类的游泳速度可分为3类,即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其中与鱼道设计密切相关的是后2者。影响鱼类游泳速度的因素既有生物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摆尾频率、体长、疲劳时间、温度及耗氧量等。还简述了鱼类游泳行为学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我国针对过鱼设施建设的鱼类行为学研究极少,总结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成果可为我国的过鱼设施建设提供生物学基础,进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陈兴茹;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王文君;黄道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梁雪;贺锋;徐栋;吴振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包括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维持湿地环境、传输氧气和分泌化感物质,还能美化景观,并具有经济价值。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适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同时应注意对不同的物种进行合理搭配。对湿地植物的后续研究应注重这几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和管理中应注意慎选外来种,防范外来湿地植物的入侵;对湿地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后续利用和资源化。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刘欢;杨少荣;王小明;随着人类对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生态修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从河流生态系统特性和所受胁迫出发,介绍了河流健康概念和评价方法,回顾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发展历程,归纳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并以河流健康因素为基础,总结了水量、连通性、水质、水生生物4个方面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实践案例,最后根据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3个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的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研究
翟夏杰;崔丽娟;李伟;赵欣胜;张曼胤;康晓明;为探讨我国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固碳价值的分异特点及其在总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占比规律,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价值的影响因素,以我国典型内陆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Landsat TM 5遥感影像分析和前期研究,系统梳理了其固碳价值和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年固碳价值为1 400~43 360元/hm2,最高值在太湖湿地,其次是若尔盖湿地(19 990元/hm2),最低值在白洋淀湿地;固碳价值在总服务价值的占比最高的是四川若尔盖湿地(10.08%),占比不足1%的有贵州草海湿地、湖南洞庭湖湿地、河北白洋淀湿地、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青海青海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年固碳价值为3 711.50~6 448.00元/hm2,平均4 880.57元/hm2,固碳价值在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占比(最低为10.72%,平均值为13.19%)明显高于内陆湿地。研究结果可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支撑。